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晚清一筆爛帳裡, 最動人的故事我們首先頒給譚嗣同. 世人惋惜義士的不得善終而長墟短嘆, 但所謂的義士卻就是形容那些為大義而犧牲的英雄.

我們特別懷念譚嗣同, 因為康有為跑去支持張大帥, 我們特別懷念譚嗣同, 因為梁啟超跑去力挺袁大頭, 而他原可以逃之夭夭卻選擇人頭落地, 從容就義以示天下, 以謝世人.

這一篇我們不悲涼不歎息, 不論戊戌變法的成敗影響, 就談談譚嗣同最後在死牢牆壁上留下來這首絕命詩好了.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於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最近讀了大陸作家張建偉的"溫故戊戌年", 內容裡有一段關於這首詩的考證很有意思, 但考證非出於作者, 而是來自台灣學者黃彰健的『戊戌變法史研究』. 黃彰健認為這首詩並非原詩, 而是經過梁啟超的竄改.

由於我個人在情感上無法接受這個考證的結果, 因此非得做一些邏輯上的反駁, 將完美的悲壯還給我私心裡的譚嗣同.

黃彰健從王照的{覆江翊雲兼謝丁文江書}裡的發現開始對譚詩產生懷疑. (王照是滿清的禮部主事, 因在變法期間上書給光緒, 揭發他上司阻止一般知識份子直接上書給皇帝, 而致使光緒裁撤了部份的重要官員與機關單位, 震動朝野而聲名大噪. 也使得康有為這批改革派視王照為自己人,變法失敗後與康,梁一起逃到日本避風頭) 。 王照回憶與康,梁在日本同處一室時,曾親耳聽到康,梁偽造戊戌史實的實況,其中就有關於梁啟超偽造譚嗣同血書一事。
必須一提的是, 康,梁一生都否認他們曾經有勾結武裝奪權的預謀,這也是為什麼王照一口咬定他們偽造歷史。

爾後,黃彰健發現在{繡像康梁演義}裡:
“望門投趾憐張儉, 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 留將公罪後人論"
(前兩句關於張儉與杜根的故事因為沒什麼爭議, 所以解釋了,有興趣了解的人很容易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相關的說明.)
與王照的指控相比對, 他認為這才是譚嗣同的原詩,而梁啟超將最後"顯然有武裝奪權意涵"的兩句加以篡改,遮掩康黨企圖武裝政變的事實. 以下是黃彰健的考證: “歐刀"在古代乃"刑人之刀", 譚嗣同原詩的涵意是: 戊戌政變前,維新黨人既不宜逃,又不宜諫,只有訴諸武力 ;但我們所謀劃的武裝奪權行動既不成功,我譚嗣同視死如歸,亦甘之如飴…..而梁啟超改易的詩句,把譚詩此一涵意完全抹殺。原詩中的"擲刀",時間在政變前,具有主動性,是承認康黨有武裝政變的謀劃,改易的"橫刀",時間在政變後的刑場上,只有被動性, 雖展現了大義凜然的形象,卻全沒了武裝奪權的意圖。

另外, 原詩句的關鍵是"公罪"二字。清朝刑律有"文武官犯公罪"條款。所謂"公罪"指因公事失錯致罪,不包括謀反。在譚嗣同看來,康黨在形勢緊迫的情況下,預謀武裝奪權,乃"心有不得已之故"。具體說,光緒"密詔"囑咐維新黨人,不可違背太后旨意,但康黨沒有服從光緒的意旨,相反擬調軍隊"圍頤和園",譚嗣同認為這是非常措施,既使有罪,也是"公罪",這樣的公罪,其是非得失,只有留待後人去討論了.

對康、梁來說,"公罪"雖屬"不得已", 卻也畢竟是罪, 譚嗣同居然承認有罪, 這樣的詩句當然是非改不可……..

以上黃彰健的考證說實在的猛一看還真有點牽強, 仔細一想更是怪異。要推翻這項指證負責一點必須解決以下兩點:
1.證明王照說謊.
2.證明{繡像康梁演義}誤記譚詩.
不過我實在很懶又不負責任,所以只有找找旁證。

李敖在許多年前曾經有一篇文章談"兩崑崙考", 企圖從史料裡尋找譚嗣同詩裡的"兩崑崙"到底意涵為何. (請注意,只考證"兩崑崙"意味著這首詩完完整整是出於譚嗣同之手,否則考證無法成立。)有人說"崑崙"代表中國的發祥地,兩崑崙只是形容兩位堂堂之中國人;有人說指得是譚嗣同身邊的兩個僕人,有人說指得是大刀王五與胡七,或是康有為與梁啟超等等…..你知道這些史料考證裡還有誰對"兩崑崙"的意涵發表意見嗎? 答對了, 就是梁啟超. 他認為兩崑崙指得是康有為與大刀王五, 或典出"崑崙奴"的故事.

看出重點了嗎? 如果黃彰健是對的, 這"兩崑崙"是出於梁啟超之筆, 那麼他還在事後煞有其事地"考證"起自己的文章來了. 這叫做"圓謊", 雖說也沒什麼不行,但這謊圓得也太遜, 有才華也這麼完美的詩卻沒辦法有個漂亮的解讀,實在也很怪. 撇開這個"兩崑崙圓謊考"不說, 我認為這個故事最大的疑點卻在於: 梁啟超為什麼要竄改完全不會暴露康黨企圖的前兩句"望門投趾憐張儉, 直諫陳書愧杜根", 從文意上來說, 篡改前與篡改後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不是嗎?

歷史考證其實是很大的工程,三千字的考證往往需要閱讀三萬字以上形形色色的史料,最困難的部份應該是將史料中的"偽證"剔除,每個人的回憶錄裡多多少少都有謊言,或誇大不實,而其人在歷史上的名聲往往也容易影響後人判斷其言論的真實性, 而這也是歷史考證迷人之處. 這種講究看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考據, 卻也是康有為最反對的無用之學,康進士認為做學問的目的是經世濟民,歷史考據是可以依照政治需要的角度來扭曲解釋的,不知道有沒有人問過他關於譚詩的考據,相信他的解釋一定最有創意。

最近離開待了三年的公司, 職場如歡場, 最後幹得也不甚愉快,雖然扁政府無能以致工作難找,但再讀譚嗣同這首絕命詩,熱血沸騰之餘引刀成ㄧ快,管他三七二十一,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快哉!快哉!

Channel 在 2003-02-14 23:50:29 (1929 閱讀過)

4 則迴響

Filed under 不妨疑古

4 responses to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1. 雁默

    本篇舊作為日後鑽進歷史寫作的第ㄧ槍。感激充滿英雄氣息的譚嗣同。

  2. 小魚兒

    扁好還是馬好?我對台灣很好奇。

  3. 引用通告: 一年來,你們來讀啥?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