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七月 2022

禁斷的弔唁之旅,賴清德兔死狐悲?

(本文發表於觀察者網)

在安倍遇刺後的第一時間,日本右翼媒體產經新聞在境外政要的訊息裡,將來自賴清德(而不是蔡英文)的慰問標注得最醒目,僅次於美國政要。由此可見,賴清德不但是「台獨金孫」,還是「右翼寶貝」。

然後是連續三天全球的錯愕,與對安倍的一陣亂褒,表揚聲中,自民黨在選舉中大勝。第四天,突然傳出賴清德赴日弔唁,綠營皮哭肉笑,用力「歡呼」:1972年斷交以來訪日的最高層級,重大外交突破。

「突破」,在台灣已是自嗨的同義詞,喊得愈忘情,顯得愈寂寞,激情三天,困境依舊。

賴清德這一趟突擊式的赴日弔唁,產經新聞駐台記者這麼解釋:自民黨昨天的參議員議員選舉中獲得大勝,政權已高枕無憂。所以(首相岸田文雄)一咬牙一跺腳就發給了賴副總統簽證。

「一咬牙一跺腳」?不知日本右翼記者是本來就這麼有戲,還是駐台太久不幸染上戲癮,這則沒有內幕消息的純閒聊,顯示產經的水平太低,直逼台灣綠媒。該記者經常性對台灣政情指手畫腳,堪稱綠營側翼,也算綠營與日本右翼關係匪淺的一個側面佐證。

安倍遇刺身亡不是好消息,尤其對討厭安倍右翼立場的人而言,這是壞消息,因為受害者總會得到不相稱的表揚,並使其追隨者得到意外的助力,實現若干危險的遺願。

此外,「弔唁外交」給予日本政府一個公開「禁斷之戀」的特權,岸田一咬牙一跺腳,賴清德隨傳隨到,看似結束半個世紀的私下幽會,但踏上日本本土,小三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繼續閱讀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知友專區

七七,俄烏,中美,兩岸的「拖」與「偶」

(本文發表於觀察者網,中時)

今年七七是抗戰85週年,國民黨周邊組織邀請美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以「重探抗戰史:戰爭與我們的距離」為主題發表演講。時值俄烏衝突,美國想藉此削弱俄羅斯,重振西方,並在東方另外開一個烏克蘭戰場消耗中國,因此今年的抗戰紀念,對兩岸而言別具意義。

郭岱君研究團隊的史料來源除了兩岸,也整合了日本與美國等相關材料,不過主要的線索是來自於「蔣介石日記」這個龐大的資料庫。目前其著作「重探抗戰史」已出版第二卷,整個主題未完成。

關於這場演講,媒體抓的重點是「七七事變只是偶發意外」,因為在國民黨的歷史敘事裡,「七七事變」是日本為發動侵華戰爭而蓄意尋隙的事件,而非偶然事件。

郭岱君更指出,這個偶發事件讓一直在等待抗日時機的蔣介石,索性擴大戰端,將日軍拖入廣大的中國戰場進行持久戰。於是有了淞滬戰役,此役不但激勵了全中國的抗日決心,也引起了西方列強的注意。

持久戰,就是抗日戰爭我方的主要戰略,兩岸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爭論到底是先提出的,意義不大,因為就當時中日實力懸殊的背景來看,中國的「比較優勢」就在於地廣人稠,有持久戰的基礎。而若西方列強干涉,又能強化持久戰的優勢,因此除了此項戰略,當時積弱的中國其實別無選擇。而投降,不是選項。

持久戰的重點不在於概念,而在於它能否徹底執行,這才是真正的挑戰。

繼續閱讀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知友專區

紀念抗日不提「抗日」,裝神弄鬼能團結誰?

(本文發表於風傳媒)

蔡英文於7月2日赴桃園參加「乙未戰爭」127週年紀念儀式,在講稿與其個人臉書裡,以綠營史觀強調「乙未保台」,抹去「乙未抗日」,喊話要「團結守護台灣」,絕口不提「反異族殖民統治」。

網民嘲諷蔡「裝模作樣」,無視千篇一律的蔡式老梗(守護台灣),專打「團結」概念,抨擊蔡作秀分裂台灣,談何團結?

歷史在不同的視角下會呈現完全不同的面貌,「乙未保台」和「乙未抗日」是同一個事件的兩種視角。蔡英文講稿將「日軍」以「敵軍」代稱,只強調保台,而不提抗日,選擇性記憶,片面性釋史,不過是為當下政治需要利用歷史,以達到誆民的手段。

若論歷史之真實,正確詮釋應為「乙未抗日保台」,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去掉「抗日」,美其名為「多元史觀」,實質是另一種「一元史觀」,僅服務特定族群的利益與意識型態,讓眾皇民也可直面「乙未事件」,不必感到太羞赧;此外,也意在拓寬「保台」概念下的敵我認知,從「抗日」轉為「抗中」,從片面歷史中兌換現實利益

對日本殖民歷史的淡化甚至美化,本為台灣媚日政黨玩弄歷史的現代業障。儀式現場,在代表1萬四千抗日英靈的1萬4千朵鮮花叢裡,蔡英文敘述著先烈聽不懂的故事,掩飾著日本殖民數不清的殘暴史實,嚅囁獨白,不知所云。

所謂「永遠緬懷的國殤」云云,也不知是哪一「國」之殤?

繼續閱讀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知友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