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與小布的右勾拳來了!

關心小布以前,稍稍說ㄧ下pyridine 的文言文相關評論的最後ㄧ集

1. 文言文議題談的是通識教育,而非高等教育。
2. 文言文議題談的是ㄧ般寫作,而非科學寫作。
3. 吸收知識,與課後練習,是學習的兩個階段,不能說只要有課後練習,就不需要吸收知識。
4. 要成為好的小提琴手, 唯一的方法就是"習得基本技巧"後,多練習,熟練後學習高ㄧ級的技巧,多練習。
5. A與B有沒有關連,正是文言文議題爭論的重點,根據不太相關的個人經驗,直接下結論將A與B切割,其實不是在討論文言文議題,而是在討論"個人經驗"。
6. 中文白話文的前身是文言文,醫學的前身卻不是存在主義哲學。

pyridine已自己結束了文言文話題,雖然我認為其實他從來就沒有開始……..

這ㄧ篇暫停理論與邏輯的爭辯,試試看中翻英,思考ㄧ下如何平衡兩種不同文化的語言。英文與文言文ㄧ樣,許多敘述由於文化的差異,只能意會而難言傳,翻譯所需要的文化素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想而知,嚴復翻譯演化論,是多麼艱鉅的工程。

fight club !
(台灣電影名稱: 鬥陣俱樂部)

英文對白看似簡單,要翻譯得入味卻極為困難。我不是翻譯專家,只能盡力試試能否不受限於字句,如真地詮釋原意。考驗自己的白話中文程度,這是很好的習作。

and you open the door and you step inside—we’re inside our hearts.

你打開門,你踏進來—–我們在內心的深淵


now imagine your pain is a white ball of healing light.

現在,想像你的痛苦如一團療癒般的光暈


that’s right, feel your pain, the pain itself, is a white ball of healing light.

就是這樣,感受你的痛苦,感受這痛苦,這團療癒般的光暈


I don’t think so.

我可不這麼認為


this is your life.

這就是你的人生


good to the last drop,

值得放手一搏


doesn’t get any better than this.

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


this is your life, and it’s ending one minute at a time.

這就是你的人生,眨眼即逝。


this isn’t a seminar and this isn’t a weekend retreat.

這不是發表會,這不是小週末


where you are now you can’t even imagine what the bottom will be like.

你甚至無法想像這個你身處的渾沌之境

only after disaster can we be resurrected.

只有在災難後我們才能復甦


it’s only after you’ve lost everything that you’re free to do anything.

只有在你ㄧ無所有之後,你才能得到徹底的自由去為所欲為。


nothing is static, everything is appalling [evolving], everything is falling apart.

沒有恆常不變,ㄧ切都在變化流轉,ㄧ切都分解成碎片


this is your life (repeat)

這就是你的人生

it doesn’t get any better than this.

沒有比這個更好了


this is your life (repeat)

這就是你的人生


and it’s ending one minute at a time.

眨眼即逝


you are not a beautiful and unique snowflake.

你不是絕美的雪花


you are the same decaying organic matter as everything else.

你只是腐爛中的有機物質之ㄧ


we are all a part of the same compost heap.

我們都是噁爛堆肥的ㄧ部份


we are the all-singing, all-dancing crap of the world.

我們都是跳樑小丑般的爛貨


you are not your bank account,

你不是你的銀行帳戶


you are not the clothes you wear.

你不是你所穿的衣服


you are not the contents of your wallet.

你不是你壁紙的花紋


you are not your bowel cancer.

你不是你的腸腫瘤


you are not your Grande Latte.

你不是你手上的Grande拿鐵


you are not the car you drive.

你不是你所駕駛的車子

you are not your fucking khakis.

你不是他媽的卡奇褲


you have to give up,

你必須捨棄

you have to give up.

你必須捨棄


you have to realize that someday you will die,

你要明白總有一天你會死去


until you know that you are useless.

在你領悟這ㄧ點前,你一無是處


I say let me never be complete.

我說,讓我永遠殘缺

I say may I never be content.

我說,我就是淺薄怎樣


I say deliver me from Swedish furniture.

我說,把我從瑞士家具中拖出來吧!


I say deliver me from clever art.

我說,把我從深奧的藝術中拖出來吧!


I say deliver me from clear skin and perfect teeth.

我說,把我從無暇的軀殼中拖出來吧!


I say you have to give up.

我說,你必須捨棄


I say evolve, and let the chips fall where they may.

我說,破繭而出吧,重生吧。


this is your life (repeat)

這就是你的人生


it doesn’t get any better than this.

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


this is your life (repeat) and it’s ending one minute at a time.

這就是你的人生,眨眼即逝


you have to give up.

你必須捨棄


you have to give up.

你必須捨棄


welcome to fight club,

歡迎來到鬥陣俱樂部


if this is your first night,

如果,這是你第一夜


you have to fight.

你必須打鬥!

17 則迴響

Filed under 文言白話

17 responses to “白話文與小布的右勾拳來了!

  1. Hi Channel, 好久不見. 這很容易解決, 做個實驗看看學文言文能不能增加作文能力即可. 這需要長時間的追蹤 (ie. longitudinal study), 也許十年以上, 不過這一類的實驗在教育心理學上不是沒有前例. 我滿好奇結果會怎麼樣.

  2. 好久不見。
    我想不出有什麼實驗可以解決問題。
    A小孩只教白話文10年 vs B小孩只教文言文10年
    10年後看誰作文能力比較好,是這樣嗎?
    我的質疑是:
    A小孩只教文言文10年 vs B小孩只教文言文10年
    10年後,A,B小孩的作文能力會ㄧ樣嗎?

    你應該知道我的意思,比較實驗,先決條件是兩個實驗對象在完全相同的學習環境,相同的導師,以及相同的天賦,等等等。才能進行有效實驗。

    但,天賦是可以事先量化測量的嗎?

    所以我認為不可行。但,是很有趣的點子。

  3. daze

    一個關鍵字:"Randomize"

    一個人的天賦也許無法事先量化測量
    A和B兩個人的天賦相同的可能也不大
    但如果將一千個人隨機分配到兩組
    有什麼很好的理由認為這兩組人的天賦會存在決定性的差異嗎?
    靠Randomize把個體差異攤掉並不需要事先得知一個人的天賦,也就沒有必要事先測量。

    以我比較熟悉的Evidence Based Medicine來說,醫學研究往往都沒辦法事先得知病人的個體差異,甚至無法知道到底哪些差異是有重要性的。但是通過Randomize,可以把已知的與未知的差異都攤掉。只要有足夠的數量就可以了。

  4. 有趣。

    換句話說,就是"平均天賦值"的概念,是吧,值得嘗試。

    事實上,就算我們不特意做封閉性實驗,這個結果已經約略可以從香港人的中文能力,新加坡人的中文能力,甚至大陸人的中文能力與台灣人的中文能力比較得出來了。

    不妨參考: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gK_8TuJ_QOwJ:skb.jnu.edu.cn/gjzx/document/022.doc+新加坡+中文教育&hl=zh-TW&ct=clnk&cd=3&client=safari

    http://edu.nulog.cn/detail.htm?287037

    50年來,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這個主要的華人社會,其實是台灣的中文教育做得最好。這些地區各自有其特殊的背景,使得中文教育的深度各自不同。

    取樣數量絕對夠大,時間也夠長。

    而其結果,不證自明。

  5. daze

    回溯性研究的可信度往往比不上前瞻性研究,但有時受到成本、道德等因素限制,只有回溯性研究是可行的。

    一篇回溯性研究是否可信,慎選好的Control是很重要的。而就此而言,"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的混淆變項很多,恐怕不是個好的Control。同一個城市的兩間小學,或同一間學校的前後兩年,雖然樣本數要小得多,但是可能是更好的Control。畢竟系統偏差是無法靠樣本數來消除的。

    再者,在資料收集上,同一間學校的前後兩年或同一個城市的兩間小學間的差別,也比"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來得容易的多。我猜八成已經有人作過這種研究,只是我對文史方面的論文不熟,因此才沒看過。

    說起來,我覺得很奇怪,檯面上這些人在爭論文言白話問題時,從來沒看過誰提出什麼可信的資料。在醫學來說,一個藥到底有沒有療效,再多的expert opinion也比不上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 compaative study。而決定一國的教育政策居然……?

  6. 你好像把自己的質疑都解答完了。

    即便在理論上封閉性實驗可以測量得出差異性的結果,並將好的結果複製在開放性的教育體制裡,仍然會有諸多因素讓數據變成聊備一格的參考。有點像選舉,無論選制設計地多麼完備,好的候選人也不ㄧ定會贏。即便文言文組得到數據上相對優秀的結論,反對者也會找無法實驗的理由反對,例如: 延續中華文化必要性。

    總而言之,教育政策在大部分範圍裡,是不能用數據來支持政策的。我們到底要養成什麼樣的國民,也不會是用實驗計算出來的。文化的演變,其資料就是該文化的歷史,而歷史也是被建構出來,不可能客觀與準確的臨床實驗。

    反而我想問,科學方法明明就不是萬靈丹,為何總是想用這個角度解決非科學的問題?(若是五百年前,將科學兩個字,換成宗教,此問句ㄧ樣有效)

    這個現象背後透露著什麼樣斷代文明樣貌,也很值得深思。

  7. daze

    科學方法固然無法處理與科學無關的問題,但與科學無關的問題其實沒有那麼多。

    如果提高文言文比例與降低文言文比例,兩者中有一個比另一個有效益,可以不需要數據來支持嗎?

    而如果這個問題與效益無關,只是看你比較喜歡哪一個…那大家辦一次公投看全體國民到底比較喜歡哪一種就了事了。"專家"也不過是佔一票,多說無益。

  8. 有什麼數據支持妳這個論點: 【與科學無關的問題其實沒有那麼多。】

    光是論點本身就非關科學數據與方法,而是修辭上的掩耳盜鈴了,不是嗎?

    請舉出任何ㄧ例,哪ㄧ國的語文教育政策是基於實驗數據制定的?

    如果無法以數據支持的政策都來公投,妳ㄧ年要投幾次票?要不要ㄧ萬次?

    “效益",包羅甚廣,保存本土文化的教育政策,要達到什麼效益?需要實驗數據支持嗎?

    我想,你懂我的意思

    忘了,歡迎歡迎

  9. daze

    如果是「學習文言文比學習白話文更能增進國民的國文能力」,當然需要數據支持。
    如果是「文言文是傳統,我們要維持傳統」,那就只是喜不喜歡的問題,與效益無關了。

    可能的話,所有政策都公投也不錯。作不到是因為時間、成本等問題,而不是因為公投決定政策不好。如果能建立可靠的電子投票機制,在家就可以投票,一年投個幾百次也未必不可能。在那麼方便之前,只好只投最重要的事。文言文比例也許沒那麼重要,嗯。(說起來,最近高雄市正要辦"小班制公投"呢。)

    話說…這年頭,醫療講求「知情同意」。醫師可以跟病人講,開刀成功率有多少,風險有多高,這部份當然需要數據支持。病人是否要接受手術,則是病人的自主權,即使醫師不認同病人的選擇,也不能硬推進去開。

  10. 問題還是回到原點:

    為何物理教育不需要數據支持,而理所當然地成為通識教育的ㄧ部份?

    關於公投:

    有沒有數據支持"所有政策都公投,沒什麼不好" 這個主張?

    關於"這年頭" :

    事關生死的事當然需要數據支持,學文言文會死嗎?
    就算是非關生死的手術,事關病人權益與醫療法的問題當然要提供數據給病人參考,學文言文折損學生權益或是犯法了嗎?

    “效益" 這個概念幾乎等同於"實用性"這個概念,然而基礎教育偏偏就不是以實用性為主要訴求的領域。

  11. daze

    關於物理教育,你當然也可以質疑物理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

    關於公投,沒有。這也是個喜不喜歡的問題。那句話我本來是寫成"我覺得所有政策都公投也沒什麼不好"的。

    學文言文大概不會死。但"不會死的事就不用數據支持"恐怕很難是對的。當然如果把浪費時間與浪費生命等同起來,很多事都可以算是謀殺了你萬分之幾的生命。(嗯。我並不是說文言文浪費時間。事實上我還滿喜歡中國古典的,我現在還能背誦出大半本論語、或者李陵報蘇武書、或者桃花源記、或者十首杜甫、或者二十首李白、或者三十首蘇東坡;我閒暇時也還常常讀一些詩詞。但課本裡要放多少,則是可以討論的。)

    基礎教育終究還是要談效益。學生一天總是只有二十四小時,在某一項上面多花了時間,必定有什麼東西會少了。
    我們可以先談我們要什麼,比如"要保持傳統文化",或者"要提高國民的作文能力","要什麼"是可以是跟效益無關的。
    但接下來要問,作什麼可以達到目的?上文言文?可以。要花多久?每週一個小時?或者五個小時?或者二十個小時?這時就要談效益。
    如果不談效益,這個人喊55%,那個人喊65%,差別在哪裡?為什麼不是75%或者30%?
    基礎教育要的東西不只一個,當"要提高國文能力"、"要提高數學能力"、"要提高英文能力"、"要有個快樂的童年"等等,多個目的同時存在時,要怎麼互相妥協,最好的分配是什麼?怎麼可能不談效益?
    我甚至也不反對提高文言文比例。單就我個人經驗來說,如果當初教更多文言文,我只會更如魚得水。
    然而我覺得不談效益,不講求數據,那不過就是大家糊里糊塗亂搞罷了。如果結果真的符合期待的目的,那也不過是瞎貓撞上死耗子。

  12. 我質疑的不是物理教育,而是為何文言文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ㄧ部份,就需要數據支持,其他卻不用。換句話說,這是你論點裡沒有說明之處。

    以事關生死的醫療行為為例,對比基礎教育,我看不出有什麼值得深論之處,換句話說,我認為是牛頭不對馬嘴。

    不,我認為基礎教育無須花太多時間談效益。不是完全不將效益列入考慮,而是"效益"並非重點。

    就像我說的,"效益"兩個字包羅甚廣,光是語文教育,就可細分為許多的教育目的(你自己也羅列出ㄧ些),若再牽涉數據,其實驗就會非常龐大,恐怕比教育本身還要繁複。所以不禁我想問,什麼樣的實驗可以包羅基礎教育所有課程應佔的百分比?而數據本身卻又只能佔實際決策的多少百分比?實驗本身的效益又是如何?有沒有必要?

    所謂"理論",本身就比"執行"成本低很多,我不認為任何國家能支撐這個理論的執行成本。更何況理論本身就站不住腳。為什麼呢?

    我引了新加坡的語文教育政策,說明20年前,新加坡全力提倡英文教育,是有經濟考量的政策。然而20年後,全球經濟環境改變時,中文的重要性增加(當意識到文化也成為經濟要素後),教育政策的調整不可能等待ㄧ個為期十年實驗數據,因為實驗目的本身就是變數。

    基礎教育的重點,是儘可能全面性輸出知識,讓國民具備現代人應有的基本素養,各種課程的比例問題,當然可以討論,但前提是教育單位必須有ㄧ個長遠的目標,"到底我們要養成什麼樣面貌的公民呢"。刪減增修,也必然要因應大環境的改變。

    既然環境因素隨時可能改變教育比重,耗時費力的實驗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其效益本身就很低了。

    至於是不是糊裡糊塗隨意亂訂課程比例,那是另ㄧ個問題。我不信除了實驗ㄧ途外,別無它途去擬定教育政策。

  13. daze

    實驗因為成本很高,耗時很長,要什麼組合都作,會有實際上的困難。但回溯性研究的成本要低得多,所花的時間也少得多。實驗作不到的,可以用回溯性研究來彌補一部分,縱然可信度不如實驗,也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我也並沒有說什麼都要靠實驗。

    沒錯,我們很可能需要在不完全的資訊下訂定政策。但這跟否定數據的需要是兩回事。

    醫師們有時會被迫在幾分鐘內,什麼資訊都沒有的情況下,靠經驗快速的猜一個選項,祈禱自己能猜中。不猜或猜錯了,病人往往就此回天乏術。但每個醫師都會希望在作決定時,手上能有更多的資訊,即使是不完全的資訊。(有一個常見的情景:細菌培養要三天,但十分鐘內就必須決定要用哪一種抗生素?作血液抹片,至少告訴我是Gram(+)還是Gram(-),是球菌還是桿菌吧。)他們是被迫要猜測,而非自願如此。

    醫師的決定只會影響一個病人的死活,教育政策卻會影響好幾十萬人的未來。醫師要在幾分鐘內作決定,教育政策至少也有幾個月。

    的確有些數據的所需的成本太高,時間太長。但至少成本低的那些應該要有。

    再次拿我比較熟悉的醫療領域來比擬:一個藥物的上市,往往需要十幾年的動物與人體試驗,耗資數億美金者比比皆是。

    教育號稱百年樹人,在資訊收集上如果一毛不拔,還蠻可悲的。

  14. daze

    另外,關於「教育單位必須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到底我們要養成什麼樣面貌的公民呢”。」

    我個人認為,這件事不該由教育單位自己決定。

  15. “資訊收集上如果一毛不拔",我有注意到"如果"這個謹慎的用詞。同時也注意到整句話的濃濃指控意味。又注意到從"實驗數據"退守到"資訊收集"的跡象。

    如果我們討論的是實驗數據的必要性,這已是無效的陳述。

    教育政策確實影響所有人的未來,但還是沒人回答我為何物理教育無須實驗數據(或回溯性研究),文言文教育卻需要。

    就像前面說的,"通試教育"才是文言文爭議應該依循的軌道,與其用毫無關連的醫療流程切入,不如正眼看ㄧ下"教育"理論或主張,摘錄ㄧ段論文:

    “在我們的教育體制或系統中,表面上是很重視通識教育的,因為常常有學者專家大聲疾呼通識教育的重要。事實上就是因為沒有實質的重視,有識之士才要常常呼籲。何謂通識教育?答案很多,可能是最難獲得「通識(共識)」的諸多問題之一。不管它是否受到時空性、偶發性,甚至各種意識型態的影響,確實無法找到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通識教育作法,但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要求」並不因為找不到公認的通識教育之定義就不需要。當今社會的確有一些人連「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要求」也沒做到,否則他不會姦淫擄掠、燒殺搶奪。美國哈佛大學是世界名校,她有五十個通識教育學分,而國內大學現在只有八個學分,相差如此之大,難道是哈佛大學有錯?這肯定對我們學生會有影響。我們的青年學子學習「做人的道理」這一類的課程,被各個強勢的專業領域所支解,現在反過來責備年輕人沒有通識素養,對年輕人來說未必公平允當。我認為這也是成人的責任。"

    這是ㄧ個主張將"生命教育"放在通識教育裡的文章。其理論自有依據,教育單位面對這類的主張,當然必須審視其主張裡的"回溯性研究"。也就是說,教育政策並非由教育單位自己發想,研究,最終決定的封閉過程,而是有專家學者提供研究論述作為參考的。

    類似這種基礎教育的考量課程,要實驗什麼?

    http://gigabyte.fxsh.tyc.edu.tw/professer/Hefutian/1lifeedu.htm

    以下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網站:

    http://gigabyte.fxsh.tyc.edu.tw/net_university/net_university_1_4.htm

  16. daze

    “為何物理教育無須實驗數據(或回溯性研究),文言文教育卻需要" 兩者最好都有數據支持,我並不認為一者要,另一者不要。你當然可以質疑物理教育放在通識教育中的必要性,我不反對你的質疑。我沒有向你提出對物理教育的質疑,因為我不覺得你在意物理教育要不要放在通識裡面。

    另外,澄清一下,我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只要實驗數據。
    一開始我提Randomized。是說明實驗並不是不能作,"可以做"並不是"只要做"。
    接著我提到回溯性研究的限制與控制組的選擇。不瞭解有什麼限制的話,就沒辦法有效利用這個工具。慎選控制組是好的回溯性研究所需要的,如果要作回溯性研究,好的總比半吊子的強。

    實驗數據的必要性? 有最好,沒有也只能do without。回溯性研究的數據也一樣,沒有也只好do without。沒有數據的話,找有實務經驗的人來定政策也勉強。就算連有經驗的人都沒有,也可以定政策,定的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就算直接用丟硬幣決定,也不見得會選到最糟糕的那個,大部分定出來的政策還是勉強能用的…

    如果拿幾千萬出來,可以作幾個實驗,以及更多的回溯性研究。
    如果只有幾十萬,大概只能對幾項問題作回溯性研究。
    願意投入多少,則受到財政狀況與認為數據有沒有效益的影響。如果覺得數據一點效益也沒有,當然會覺得投入是不必要的。
    (如果是個會影響幾十萬人,持續時間以十年計的政策,我個人認為多花些資源事先研究研究還是值得的。
    如果只會影響幾百人,只用一年,那只要政策看起來沒有明顯的問題就好了。
    差別在於當人數多時,即使是些許的差別,乘上人數後,影響也很大。)
    ======

    通識教育做得好,就不會有姦淫擄掠、燒殺搶奪?這基本上是期望過高了。哈佛有50學分,美國犯罪率也沒有降到0啦…

    “難道是哈佛大學有錯?"這句也很奇怪,論據在哪裡?哈佛大學不會犯錯?

    ======

    我個人認為,"要養成什麼國民"的問題,應該由全民來決定,而非專家學者。
    不過這個問題上,我不期待能說服你,也不期待你能說服我。

    ======

    基礎教育的考量課程,要實驗什麼?要看有沒有效果。

    舉例來說,我們都知道曾經有段時間,三民主義也是必修課,甚至聯考要考。但是學生讀了三民主義後,有受到三民主義的薰陶嗎?還是反而對三民主義反感了?有達到原本設立這個課程的目的嗎?

    一個課程放進去之後,再看結果好不好來修正也可以。但如果事先有一些資料,也許能少走些冤枉路。

  17. 因為我的重點擺在"為何只有文言文被鞭撻"啊。而大部分反對者不是不懂文言文就是不懂基礎教育,還妄想用邏輯來辯證文言文的不必要性,我可不信邪呢。

    是的,但妳很"強調"實驗數據。而我認為連強調都不必。

    教育政策的制定過程,不是不能批評,但絕不是用公投來解決。在我看來,沒有比公投更愚蠢的制度了。理由很簡單: 影響投票的因素太多了。在這種基礎上,誰說多數就是對的?

    另,到底有什麼證據顯示,教育政策是擲硬幣決定的?又是什麼邏輯結論,告訴妳少數人決定的事ㄧ定是錯的?公民集體決策有什麼歷史依據,說明其ㄧ定是比較對的?

    有很多看似理性的論述,其內在都潛藏奇怪的假設,無論修辭是多麼溫和中性。

    有ㄧ點我澄清ㄧ下,我沒有主張專家學者就ㄧ定是對的,但若由公民評定專家學者的研究再決定政策,其結果並不ㄧ定是好的。無論怎麼不情願,我們必須承認ㄧ個現實,這個世界的運作仍是少數人決定的,人類完全自主的烏托邦不可能出現。

    說到三民主義,我的看法跟妳暗示的不ㄧ樣。無論好壞,這個課程影響深遠,它讓妳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即使記憶只有反感)不是嗎。而在政府設計這個課程的當時,若讓公民投票決定,肯定獲得絕對多數的支持。當我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不能忽略當時的時空環境迥異於現在。而也正因歷史殷鑑,公民集體決策是不可行的。

    我了解妳其實只想說明"可信資料"的重要性。但我不認為所謂"可信資料"在人為操作下能有多可信。

回覆給daze 取消回覆